PMP考试经验:走出舒适区,逼自己一把
2016年9月10日,完成了PMI的考试,只有四个字——如释重负;答题感觉尚可,目测应该能过PMP考试……报考PMP也是纯属意外,看到前同事3月份的pmp考过发朋友圈,就咨询了一下,然后就给推荐,培训费用尚可接受,因为也在做管理方面的工作,所以主要是考虑能学到东西就好,开始也没怎么打算考试。6月份报了名,后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缺乏动力,于是就逼了自己一把,决定参加9月份的考试,交了考试费,不给自己留后路,也给自己的职业加个“PMP认证”。 PMP总体的感觉是更加偏向于传统工程基建类项目,所以在学习初期,还是多少有些顾虑,经过逐渐深入的学习才发现,PMP里关于规划,干系人,风险,质量控制,强调组织过程资产,沟通等方面的内容和实践也非常适用于互联网产品的项目管理。PMP的5大过程组10大知识领域47个过程作为标准,明确在使用中是可以裁剪。所以, PMP是非常通用的项目管理标准,可以用于指导实际工作,大家都应该学习一下PMP。 总结下学习备考期间的三点心得: 一、走出舒适区,逼自己一把,避免帕金森法则 第一天上课程就讲到要把47个过程背下来,着实觉得,既然不打算考试,了解就行。后来上课选班委,考虑到工作较忙,也没打算竞选,因为很竞选班委显然会占用自己的时间,结果临选前,考虑挑战一下自己,参选了班委,报名了9月份的考试。再下来就是和大家一起填资料,等待审核。由于工作忙,于是开始上下班图中听音频,抽空看题,尤其临考前的一周,每天晚上都是到2点左右休息,整个人都崩的很紧,所以建议同学们平时多看书,避免帕金森法则临阵抱佛脚。 二、与学伴一起学习,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,会有疑惑不解,尤其是在做一些考题时,总能显然的排除2个答案,但剩下的两个选项中总是能华丽的避开正确答案,因为答案里的解决方案本身都是不错的,但最优答案只有一个,这个时候就需要和大家一起讨论,如此就能对正确答案有个更深刻的理解,否则会出现“这道题做过,结果还是做错”的情况。 和大家一起学习,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,就是:看着别人在进步,你也会有紧迫感,这个可以成为驱动你学习的一个因素。 所谓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,比如有的人喜欢通过做题,以题养书,有的人喜欢反复看书,再做题,都可以;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,我会将不清楚的知识点做成音频,进行复习;这样平时开车,走路的时候都可以听一听,时刻保持学习状态。另外,我个人还喜欢把错题当场截图,并添加对正确答案的理解,保存在电脑,定时更新到手机,随时可以巩固。至于选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,因人而异,仅供参考。 三、做题识别题眼和考点,培养题感,掌握考试技巧和方法 普通题目还好,尤其对于情景题,要找到考点和题眼,思考题目考的是什么内容,在反复的总结和做题中慢慢的培养题感。比如情景题超长的时候,有可能会有干扰因素或者潜在答案信息,如XXX降低XXX带来的风险,那么对应的应对策略就是降低风险,对于计算题,要理解题意,确定计算公式,参数,比如挣值和三点估算。答题的话,可考虑做50或20道题涂一次答题卡,基本上45分钟做完50道题,对于不确定的题目,不要纠结太久,可以做标记,回头再看,而且回头看的时候,要避免改动第一选择。 把握好节奏,答完题一般还有多半小时的时间供你修改,这个时候记得再对一次答案,涂错的可能性还是有的。 总得来说,经过PMP考试的历练,对于项目管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,理解的更深刻了一些。知识指导实践,实践巩固知识,实际上在备考期间,也已经将项目管理的一些方法用于实际工作中,比如在对crash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,可以通过帕累托图很快的识别最严重的crash问题。在确定发布延期问题时,使用根本原因分析,找到问题根源,采取必要措施。对单次迭代风险进行应对的时候,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风险评估。还有就是针对干系人参与的管理,也能很好的指导实际工作。 国庆的最后一天(10月7日),看到群里很多同学都收到了PMI的通过邮件截图,也有晒分数的,我直到中午才收到考试通过邮件,并刷出了成绩单,平均分通过PMP考试。 项目管理是一门科学的艺术,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过程控制过程,通过最优的整合资源,完成目标和可交付成果,能够很好的指导实际工作。 证书仅仅是一个开始,项目管理的实战才刚刚启航...... |